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
作者: 张国刚 欧洲与中国处在大陆的两极,在文明形态上也有着极大的反差。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虽然可以追溯到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的很久远的时代,但是真正的接触只是在马可·波罗以后。而文化上的交流则应该是
作者: 张国刚 欧洲与中国处在大陆的两极,在文明形态上也有着极大的反差。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虽然可以追溯到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的很久远的时代,但是真正的接触只是在马可·波罗以后。而文化上的交流则应该是
作者:铃木胜吾 早期中国精英的认知 中国是在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卷入欧洲国际社会的。这场战争源起于清政府没收和销毁英国输入的鸦片。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成为中国最大的鸦片输入者,英
种族歧视是普世现象。你不能要求每个人心里都是种族平等主义者,但你心里怎么想和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怎么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也就是文明和野蛮的界限。 黑人文化重视音乐、体育、社交,认为对历史的遗忘和麻木
作者:刘军宁 案:本文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评论,写于1994年。在亨廷顿去世之际,重贴此文。原标题为:“殊别价值与普世价值之间:文明冲突的另一面” 文明与文明之间只会摩擦,文明与野蛮之间才会冲突!
作者: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 不久前,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斯金纳在华盛顿一论坛上谈到与中国的关系时称:“这是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她还
作者: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日本是如何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的? 农历乙未年,我已经五十五岁了。 大学教龄到了三十年,在北大的执教岁月也整整二十个春秋了。这个年龄,功利之求渐少,退休之日可期
作者:余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 近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务院(外交部)政策规划室主任斯金纳女士在一个论坛上提到:美国国务院正在制定基于“文明冲突”认知的对华外交战略,将中美当前矛盾界定为两
作者:许成钢(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 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签署对日屈辱条约。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罢课、罢工、罢市,以至冲击文化、思想、社会的运动,史称“五四运动”。
作者: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今年迎来了“五四运动”100周年。自上世纪90年代以降,人们一改以往每年都会高调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做法,不仅越来越“低调”,而且在学术和政策领域出现
(本文是作者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王也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三种说法中,“五四新文化运动”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