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只爱人,不爱国
作者:大道 荣升 一个视频片段中,日本NHK电视台在街头采访日本青年观众,问“你愿意为国而死吗?”所有的被采访者几乎都说出了类似“不会”的言论,最狠的说法是“要人家为它而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
作者:大道 荣升 一个视频片段中,日本NHK电视台在街头采访日本青年观众,问“你愿意为国而死吗?”所有的被采访者几乎都说出了类似“不会”的言论,最狠的说法是“要人家为它而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
作者:吕嘉健 一个存有偏见的人,可能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并相信那些人无知并且危险。偏见非常复杂,而且可能包含某种傲慢的情感成分。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源于情绪性的联想和行为辩解的需要,或
作者:张维迎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西方世界一直有一种怨恨情结。理解这一点,对理解当今的中美关系非常重要。 当然,怨恨情结,并非中国人特有。在世界近代史上,许多后起民族都对先发达起来的国家产生过怨
本文为旧作,原载《同舟共进》2013年第5期。 作者:程映虹 美国的中小学如何教历史?尽管笔者是在美国教历史的,但没有经历这个国家的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对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历史怎么教更是一无所知。
作者: 郑永年 近代以来,一个大国崛起的首要标志是硬力量。所有硬力量的基础都是经济,没有经济上的崛起,就不会有包括军事、外交在内的各方面的崛起。或者说,没有经济的崛起,其他方面的崛起不足以使得一个国
作者:任剑涛 历史另一面:巨大且不被觉察的离心力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动力可以归为四大要素:封闭的地理环境,没有中断过的历史,韧性很强的文化,行之有效的大一统政治措施。这让中国建构国家的进程长期领先世界
作者: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自晚清“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以还,由西方人开创的现代“世界”突入自居“天下”中心的中国。如何看待“世界”,就成为横亘在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对这个“世界”,中国处
作者:秦晖 一 过去一般著述谈到义和团,都视为晚清社会上“反洋教”斗争形成的最高潮。但从辛亥时起,一直有人认为庚子拳民的“奉旨造反”是另有主因的。近年来这种声音逐渐成了主流。例如最近中国社科院近代史
作者:王缉思 在冷战后的世界上,一提起“霸权”,人们首先甚至惟一想到的是美国。关于“霸权”的定义,国内外已有不少著述论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霸权是“在国际关系中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行为”
作者:刘裘蒂 《战狼2》自7月27日和28日分别在中国和美国首映以来,截至8月6日经历了两个周末,在中国创下超出3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目前已刷新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而美国的票房大约为744.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