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燕:“科学”正本清源——重读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
文/段燕 内容提要:《一九八四》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过去研究者们大多从政治蕴含、权力统治和伦理关怀等角度对其进行论述,然而对小说中“科学”这一主题却关注较少。本文从西方文明演变
文/段燕 内容提要:《一九八四》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过去研究者们大多从政治蕴含、权力统治和伦理关怀等角度对其进行论述,然而对小说中“科学”这一主题却关注较少。本文从西方文明演变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14日17时45分,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名单公布。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2024年瑞典央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
文/陶东风 【核心提示】《一九八四》中大洋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基于谎言的统治,不但要不断地篡改历史,控制记忆,而且要再造感官和直觉,摧毁当下的客观真实,把思想改造推进到本能的层次:不仅要有正确的观
文/陶东风 《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其中关于“老大哥”及其代理人奥勃良如何控制思想的描写,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到心惊胆战、毛骨悚然。 细辨之,小说把思想控制所达到的“境界”分为两种: 第一种,假
文/刘远举 一 刺激、救济、福利、基建,都是财政出钱。 刺激的目的是让人有动力去工作,去投资。救济,要拯救一个人于困顿与危机之中。福利,某种程度上,是解决后顾之忧,拉平差距,最终让人舒适地“躺平”。
文/王大垂 2024年9月18日清晨,一位十岁男童在上学路上被陌生人以刀具突袭,最终在次日凌晨伤重不治离世。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临终之际恐怕都无法理解,他之所以成为袭击者挑选的对象,很可能因为他是个日本
文/李厚辰 在经济快速下滑的时候,我想政治致郁的大时代才正刚刚开始。 政治致郁是大家都了解的概念,我想阅读这篇文章的人也许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政治致郁史,这已然不是新鲜事。但我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简
文/徐贲 2014年1月12日,”文革”标杆人物宋彬彬在北京师大女附中(现”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向”文革”中受到伤害的老师和
文/刘军宁 多数的暴政自由的国家未必尽是民主的国家,而民主的制度也未必不会妨碍自由。 历史上有许多自由的国家,但其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却受到严重的限制。 自由与民主,尽管是同为世人所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却
文/刘守刚 19世纪的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与崇尚道义的自己相比,西方人似乎特别重视利益。时至今日,我们知道,是否重利并不是中西之别,而是古今之分,即当时的中国仍处于传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