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死亡谣言,映射什么集体情绪
文/徐瑾
在2025年初,你可能注意到一则沸沸扬扬的谣言,即“中国80后的死亡率超过5%”。
官方表示这是一则假新闻,其用于计算剩余生存率的数据有误。同时,从概念上讲,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之比,网传上述说法在概念上也用错了。
然而,这样来自一个不知名自媒体的假新闻,却在社交媒体疯传,不少人为此发出浩叹。谣言就是一场潜意识的叫魂,这一场80后死亡率的关注,暴露的不仅是80后的集体焦虑,更是折射出他们年入中年的整体迷茫。
80后:改革开放的道成肉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
80后曾经有过风光和辉煌的时刻。80后的成长轨迹几乎与中国的巨大变革同步,他们的成长,也是中国这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缩影。他们童年处于计划经济末期,社会物资相对匮乏,但人员流动性开始显现;青春期时,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国企改革、高校扩招、互联网萌芽等新事物不断涌现;成年后,又遭遇全球化浪潮、房价飙升以及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巨大压力。
当人们热衷于谈论时代红利时,恰恰是时代红利消散的信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红利,而中国多数时代红利的本质是制度套利。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曾经总结过中国经济崛起三大因素,即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红利,以及人口结构与城市化带来人口红利,最后则是加入WTO带来的全球化红利。也正因此,过去四十年多数情况下,所谓吃到时代红利的人,更是意味着走在时代脉搏之上的先行者以及跟随者。80年代的时代红利主要是计划经济转轨,”倒爷“之类是时代人物;1990年代主要市场经济勃兴,下海成为时代关键词;在2000年之后红利则主要来自全球化;2010之后,则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80后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节奏,可以说,他们是目睹了中国市场经济的重建。他们童年时期能感受到80年代自由却略显混乱的氛围,90年代又能体会到重新拥抱市场所付出的努力,2000之后更是感受到中国加入世贸等历史事件,2010之后则目睹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之处,但每一代人的生命又千姿百态。80后也并非千篇一律,毕竟小镇青年和大城市的学生不太可能有一样的花季雨季。我自己也是80后,我常常怀疑80后是否有共性,这是一个被仓促关注又被仓促定性的群体。
在多数80后还是学生的时候,社会热衷讨论的是70后和60后的不同。等到80后开始步入社会时,大家更多谈论的是“80后”这个新概念其实是85前尤其80年代初期。在2000年头几年,新概念作文比赛热潮带动了韩寒等人,80后被贴上了独立、有个性、讲求权利的标签。85前的热度与光芒,已经被老一辈定性为这一代人的象征,也遮蔽了后来者的不同,85后们要么被忽视,要么就被归为90后那一批。
2010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热潮,社会关注点迅速转移到90后,不少人觉得90后更有个性,更直接,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创投火热的时候,不少人声称80后不懂移动互联网,一定要投资90后,一时间掀起了一股荒诞的投资90后的热潮。有的投资人甚至把投资90后作为自己的最大卖点。80后迅速成为前浪,成为沙滩上的脚印,这暗示了后来90后在00后之前的命运。
如是而言,80后是撕裂一代。对比赶上更多时代红利的70后,80后的财富积累显得稚嫩青涩,而对比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与00后,80后又显得暮气沉沉。当然,80后的一代,家庭情况还没有明显分化,他们多数需要依靠自身去奋斗,因此对比后来者,阶层上升的通道对他们没有完全封闭。
80后内部情况也各有不同,较早出生的80后刚好能享受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红利,随后的房地产以及互联网热潮也有机会,而较晚出生的80后,尚未出道就被时代遗忘。整体而言,80后的机遇都是在2000年之后展开,更多是趋势的跟随者而不是创造主力。也正因此,有人觉得80后是沐浴在中国崛起中成长的黄金一代,也有人认为80后是压力最大的一代。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简单评判80后相较于70后、90后是幸运还是不幸。他们的幸运之处在于,摆脱了生存匮乏的困境,拥有更多的选择,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不幸的是,他们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社会安全网逐渐消失,代际失衡问题凸显。与00后相比,80后承担了转型的代价,经历了文化的撕裂,在技术方面也处于劣势。不过,他们也抓住了阶层流动的最后机会,成为互联网和房地产等时代红利的受益者。
80后的中年危机
这一次80后死亡率的假新闻,背后其实暴露了80后无法回避的中年危机。
在2025年,最年轻的80后也满35周岁了,这意味着他们多数面临自身的“35岁危机”。所谓35危机,不仅仅意味着就业机会,也意味着人生发展平静。35岁,在不少大厂是离开的信号,在民企可能意味着失业之后的再就业难度,即使在体制内的铁饭碗,也意味着不上则下的格局。更不用说,8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意味着当下80后恰恰中年,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格局,构成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即软阶层主力大军。他们曾经享受过的互联网红利和房地产红利,在时代的浪潮下已所剩不多。比如一线城市的房价,基本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
当然,在2025年,我们也看到耀眼的80后代表,无论是热门电影《哪吒》导演饺子,以及DeepSeek发起人梁文锋,他们都是80后。梁文锋在最近的民企座谈会上与马云雷军等人共同列席。这意味着,对比过去的追随,一些80后未来确实多了上桌吃饭的机会。不过,请注意比例,这两位都是80后,但是无法代表80后整体命运。
这种对于精英和台前人物的聚焦,其实忽略了多数人只是沉默大多数的现实,幸存者偏差是每个时代主旋律,毕竟你有选择买或者不买一张《哪吒》电影票,也无法掩盖房贷没有还完的冰冷现实。
也正因此,当时代红利退却,我们不必只关注那些耀眼的80后,应该看到更多平凡中的独特,甚至失败中的闪耀。当时代红利不再了,个体的选择会更为凸显价值。
成功叙事以及丧叙事
80 后在时代浪潮中的经历和心态,在主流电影中其实也有体现。
对比2025年流行的《哪吒》,其实2024年的电影票房黑马是《热辣滚烫》。你可能知道,《热辣滚烫》翻拍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两部电影的主演加藤绫和贾玲恰好都是80后。
这两部看似翻拍关系的电影,解决实则大不相同。《热辣滚烫》讲述了主角通过自律和努力,最终获得胜利与辉煌。在这个故事中,自律和奋斗必然导向成功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而在日本《百元之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叙事。主角充满了“丧文化”的气质,颓废、绝望、悲观是她的归属,也是她的武器。她即使喊出“好想赢一次”,结局依旧失败,但这又如何?她依旧对对手表示道谢,在丧中又多了一点小确幸以及对于生活的反思。
可以说,虽然加上了女性主义等营销光环,《热辣滚烫》其实是一个传统的成功学故事,即人可以通过自律成为超级个体英雄,本质也是慕强哲学体现。这是一种讨巧,容易获得大众共鸣,也在商业获得了极大成功,却回避了更深层次的追问,如果努力了,不成功会如何?或者即使成功了,那又有什么不同?
成功叙事与丧叙事的差异,也反映出年轻人在面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发展时的不同心态。也正因此,这两部电影其实无意识地折射出经济增长对于东亚社会的影响,其不同,或许恰恰也体现中日社会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差异:日本现代化先行一步,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后,看到现代逆袭之后的虚无,而中国社会经历多年高增长,依旧沉湎在奋斗就能改变命运的叙事之中。
奋斗与否,自律与否,在不少书籍电影以及知识付费鸡汤中往往被归因为个人选择,其实这种行为背后既有先天的基因作用,更多也来自外部环境。如果你能够有很多的正反馈,你的努力可以有肉眼可见的巨大回报,那么相信多数人都会选择努力,至少会坚持得更久;相反,如果你没有得到正反馈,甚至得到的多数负反馈,那么多数人都难以坚持,即使坚持下去的少数人,其结局也往往事与愿违。
无论减肥成功的贾玲,还是梁文锋以及饺子等人,作为成功者,他们本身很优秀。但是他们毕竟是极少数人,仅仅标榜他们奋斗改变命运的叙事,其实很可能是一种虚假叙事。因为这些榜样本身有各自的情况,这个榜样或许拥有丰富资源,或许具备较强的选择能力,或许有不错的运气等等。可以说,这样的榜样远离多数人的实际处境,多数人既没有能力,也缺乏意愿和认知去效仿。更进一步,类似成功的榜样会让多数人产生疑问:同样是戴着镣铐跳舞,为何别人能跳得很好,你却不行?别人能享受美好生活,你为何不能?别人能创造出优秀的成果,你为何不能?别人能成功瘦身,在拳击比赛中获得冠军,你为何不能?这种追问本质上是一种慕强文化,体现出对弱者缺乏共情,会让大多数无法改变现状的人陷入更多怀疑与自责,不太可能改善他们原本就不尽如人意的处境。
本质上,一个人是否努力、是否自律,不仅是内心的选择,更受社会反馈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因素。如前所言,当努力总能得到正向反馈时,人们会更愿意付出努力;而当努力四处碰壁,换来的只有负面反馈,即便再坚强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况且,每个人的运气、禀赋、条件和机遇各不相同,即便同样努力,在不同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结果。因此,过分强调个体责任,以成败论英雄,是一种功利的做法。
在经济上行期,成功叙事或许无伤大雅,甚至会激励人心,但是在经济下行期,我们应该告别经济动物以成败论英雄的框架,重新发现成功叙事遮蔽的真实而沉默的大多数。
中年的二手人生
在这个类似“80后死亡率高”这样的假新闻引发集体恐惧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梳理认知。心理学如今如此流行,正是因为在信仰缺失的时代,它能起到心理疏导和精神安定的作用。实际上,80后成长于传统与现代、匮乏与过剩、集体与个体的交织之中。它无疑是理解中国的一个绝佳案例,其背后反映的恐惧,实则是中国转型期的一种情绪体现。正如一位朋友所言,数据或许是虚假的,但是情绪可能是真实,它有着现实的土壤。
实际上,没有哪一代人是绝对幸运的。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60后思考的是如何活下去,80后关注的是如何活得好,90后追问的是为何而活。其实,我们每一代人最终思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80后当下的恐惧与不安,恰恰反映了主流社会所压抑的恐惧。 我并非否认奋斗叙事题材的价值,只是期望未来能涌现更多关于普通人的失败叙事,比如虽败犹荣、屡败屡战,或是坦然面对失败的故事。这种故事,也许能够给与希望在中年再次出发寻找二手人生的人们以方向为慰藉。
当年意气风发的80后,如今已步入中年。这不仅是80后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经济从朝气蓬勃走向成熟稳健的缩影。80后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而这种困境其实也是60后、70后、90后和00后所共有的。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宿命,但我们也应承认个体在时代浪潮中努力的伟大。代际分析固然有其价值,但用明星人物的榜样叙事已不合时宜。新的叙事不应强调悲惨,而应是直面个体身上那些看似微末的价值,希望未来的热卖电影中出现更多的普通人主角。例如,即便一个人,可能是80后,也可能是70后或90后00后,他或者她,也许并不成功,甚至不够努力,也依然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在经济上行期,标榜成功的做法能让人获得廉价的自我安慰和认可;但在经济下行期,我们不妨借鉴东亚国家的经验,给那些心灵破碎的人一些慰藉。要知道,努力不一定能换来理想的结果,努力的过程就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永无止境地推石上山。正如有句话所说: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就是在负重前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轻人“躺平”“咸鱼”“全职儿女”这类状态,其实是我们潜意识的一种暴露。我认为,应该让每一个平凡人都拥有选择的权利,既可以选择努力奋斗,也能够选择停下脚步。当然,每个选择背后的后果需由自己承担。但无论人们做出何种选择,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温情与共情,这才是一个值得我们为之努力构建的社会。
###
- 来源:FT中文网
- 原文链接:https://www.ftchinese.com/story/001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