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坠落的余波

文/朱江明

由于电影《黑鹰坠落》深入人心,1993年10月3日至4日发生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战斗常被称作“黑鹰坠落事件”。

1991年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被推翻后,索马里陷入长期无政府状态,穆罕默德·法拉德·艾迪德和穆罕默德·阿里·马赫迪等军阀势力为争夺权力爆发内战,导致人道主义危机。至1992年底,已有至少30万索马里人死于饥饿。当年12月,联合国启动“恢复希望行动”,成立由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军事力量组成的维和部队,试图为当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控制摩加迪沙的军阀艾迪德对联合国的干预态度强硬,1993年6月5日,联合国部队关闭艾迪德的无线电广播电台,艾迪德的民兵反击并射杀23名巴基斯坦籍联合国士兵。9月,民兵又对美军和联合国部队开火,进一步加剧双方矛盾。1993年10月3日,美军执行了一次针对艾迪德的军事行动。

最初这只是一次特种作战,由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游骑兵组成的特遣队,准备抓捕多次偷袭联合国部队和美军的军阀艾迪德及其高级幕僚。根据情报,艾迪德等领导层在摩加迪沙的市中心一家酒店开会,如果行动成功则可以彻底将其捉拿归案,有望平息当地的冲突。

然而这次抓捕行动遭到艾迪德方面武装的强力抵抗,他们依托繁杂的市区建筑和平民掩护困住了美军,两架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民兵击落,一次抓捕行动最后升级为一场持续18小时的激烈城市战。

幸存的美军被分散困在摩加迪沙多个地点。从早上一直持续战斗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最后一支由美国、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维和部队组成的增援部队,在一百多辆装甲车、数架黑鹰和眼镜蛇直升机的支援下驶入城市,救出了所有参与行动且幸存的美军人员。

黑鹰坠落的余波
电影《黑鹰坠落》剧照

事件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且很多相关情况后来被全面披露,因此对这次事件的一些细节及其对未来世界的影响都可以盖棺定论。

首先,根据后续的情报,黑鹰坠落事件与基地组织密切相关。基地组织不仅协助军阀艾迪德和当地极端宗教势力,还根据阿富汗战争的经验教授艾迪德的民兵如何使用火箭筒击落直升机。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是直接导致黑鹰直升机在行动中被击落的原因,然而当时美国情报机构并未意识到基地组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直到1996年沙特发生针对美国人的恐怖袭击事件,才让美国意识到自己出现了新的对手。

更糟糕的是,直到现在,美军对RPG火箭筒在低空伏击直升机这种低技术但有效的战术仍未找到很好的克制办法,海豹部队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的红翼行动中损兵折将,仍是在低空被RPG火箭筒击中直升机所致。低空悬停的直升机几乎就是活靶子,其巨大的声浪也让对手能够提前预警。

当然,美军并非对此毫无进展,在猎杀本·拉登的海长矛行动中使用的隐形黑鹰直升机至今仍被高度保密,除了对雷达隐形的外形之外,该直升机很可能是一种像电影《蓝色霹雳》中的蓝色霹雳号直升机那样的静音直升机,因为本·拉登的邻居在其被击毙的行动发生后均表示,没有听到太多的声音,而普通的直升机低空飞行,能把几条街的街坊从睡梦中惊醒。

另一个因为黑鹰坠落事件引发的后果则是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大屠杀。

虽然1993年10月3日发生在摩加迪沙的战斗美军只有不到20人的阵亡,并且造成了索马里民兵十倍以上的伤亡,但美军并未抓捕到艾迪德。一名阵亡的美军被艾迪德的民兵扒光游街示众,全程录像,视频传回美国后举国哗然,克林顿政府面临严峻的公关危机。国内的反对声浪,使得这次冷战后的首次人道主义灾难救援行动戛然而止。而到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爆发时,联合国安理会以及美国也因为索马里的行动失败而对于派出联合国武装干涉当地内战极为谨慎,如果索马里的行动成功,联合国很可能会迅速干预卢旺达内战,而不是任由悲剧发生。

从国际法和当时国际政治的现实来看,美军要抓捕的军阀艾迪德不仅是当地内战的主要负责人,还阻挠联合国工作人员对当地饥荒民众发放救济物资且实施抢夺,更多次袭击维和部队导致多人伤亡。于是联合国安理会在1993年6月6日颁布了837号决议,其中第五条提出联合国应调查攻击联合国人员的当地武装,并且逮捕和拘留他们,以备进行起诉、审判和惩罚;第七条第八条则要求组成兵力为28000人的行动特遣队(逮捕攻击联合国人员的当地武装头目),并要求成员国提供相应的军事力量以及后勤保障。

这是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并不常见的全票通过武力授权行动,而美国特种部队针对艾迪德的逮捕行动即根据此授权而来。从法理来看美军对索马里的干涉是一次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且符合国际法准则的军事行动,之所以执行此次行动,全因艾迪德等军阀破坏当地和平、造成维和部队伤亡。

可以说美军在索马里的失败,直接导致从此之后联合国维和部队很难执行武力授权行动,在大部分内战中都只能担当观察者的角色,不再具有强制执行力。对于处在内战和恐怖主义传播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而言,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而在成功赶走联合国部队和美军后,索马里至今仍是地球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

###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