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明珠“海归间谍论”看留学生污名化现象为何盛行?

文/肖经栋

4月2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提到,格力绝不用海归,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此番言论一出,让社会一片哗然。广东省的国际化学校数量和每年本科出国留学人数在国内最多,她作为国内一名有影响力的广东企业家,话出此言着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媒体人陈白针对董明珠此番言论写了篇评论《董明珠的“间谍论”令人害怕》。文中写到,简单地将人才选择简化为“本土”与“海归”的二元对立,本质上是在有意制造社会割裂。当这样的撕裂公众情绪的行为,发生在一家国有企业的掌门人身上时,在国内可能会引发“寒蝉效应”,在海外可能还会让人怀疑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决心。

而我是想从国际教育这个角度来解读以董明珠为代表的海归间谍污名化现象为何如此盛行。

从董明珠“海归间谍论”看留学生污名化现象为何盛行?

海归间谍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社会上早就有这种指责,且在各种评论中盛行,并以此为由反对海归进入到国内要害部门。当然在部队也招录海归的背景下这种指责不攻而破。

海归污名化现象的如此盛行,从表面上来看,是跟国内极少数要害部门工作人员到国外工作或学习期间,被国外情报部门策反担任间谍的案件有关。但这些毕竟是极少数案件,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海归。

董明珠作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固然有权力可以决定格力内部是否录用海归。但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公然以“间谍”来污名化海归则有点过分。

这些年国内污化留学的声音迭起,从更深层次来看,则既有贫富差距拉大所导致的教育不公,也有经济社会发展起来所导致的盲目自信。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海归受到质疑往往出现在闭关锁国的年代。而对海归的怀疑根源上来自于对国外的排斥,并伴随对自己的不自信。从1872年肇启的留美幼童运动至今,中国总共经历过7轮留学高峰。留美幼童在中断留学后回国短暂时间内曾不被信任,但很快在各个领域担起大梁。而自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实施后的自费留学兴起,22年来中国留学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即前六轮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普遍受歧视但在国内受重视,而现在这轮的留学高峰却正好相反,海归间谍污名化则是其中突出的被歧视和不被信任的表现。

留学在中国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这种需求并非来自于媚外,而是中考的分流和高考的分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在子女中考成绩不佳或参加高考无望上个好的大学,往往会选择让孩子走留学路线。这种类型的学生要占到每年本科出国留学约10万人当中的95%,这也是留学生在国内往往会被贴上学习差、家庭好的标签原因所在。

但是,国内每年也有约5000名可以考上当地最好高中的学生选择走留学路线,是申请到国外名校的主力军。这些学生放弃了国内宝贵的优质高中名额和进入到国内名校的机会,为其他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很遗憾的是,他们的留学行为却被污名化。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一直鼓励和支持留学,即便不大赞成K12阶段出国留学,但也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限制措施。在没有强大之前,中国很需要国外的技术和资金,而海归是其中重要的桥梁,20多年前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也多依赖于海归所带回来的技术、运作模式和资金。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现在的AI技术的崛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强大之后,虽然有不少领域领先于世界,和之前相比,留学的含金量和重要性在下降。但留学所带来的国际性交流和理解,帮助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则显得十分重要。

我和一位国内一所知名大学中外合作项目负责人交流过,提到中国一些领域的专业研究和产业发展水平已经处在世界前列,但为何还需要引进国外大学相应的教学和师资,以及让学生出国留学。她跟我提到,让学生出国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中国学生熟悉和了解国外的情况,以便她们今后能够更好地开发国外市场以及管理好国外的员工。

从家庭层面上来说,现在的留学是要给孩子获取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有能力支撑起子女留学的家庭是享受到了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红利,到国外学习和生活后,更加会体会到中国的强大和优势所在,而通过学习了解到国外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学成后回来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发展。

为此,留学对国家来说,可以培养出一批熟悉国际市场以及拥有广泛国际资源的人才,为国家发展所使用。对社会来说,能够尽最大的可能性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丰富中国孩子的选择空间。对家庭来说,能够有机会到更好的大学就读机会。

但这种三赢的局面却时不时增加不和谐的声音。类似以董明珠为代表的海归间谍污名化现象盛行,是有多方面原因,小的方面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对留学了解不深,大的方面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宣泄口。

很遗憾的是,面对以董明珠为代表的海归间谍污名化现象盛行,中国国际教育界目前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

来源:FT中文网


附:

董明珠的“间谍论”令人害怕

文/陈白

“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这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近日被曝光的言论。

这一言论源自4月22日举行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会上,董明珠顺利当选新一届董事,并再次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开启她执掌格力电器的第五个三年任期。在回答如何推进管理层年轻化等问题时,董明珠令人意外地说出了这样一番“人才论”。

尽管近年来贸易的高墙林立,但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从未改变。在格力所关注的“核心科技”领域,中国也在不断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很难想象,在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一家中国知名科技企业的掌门人,会在企业人才的选拔上设置这样的标准。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推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政策,旨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助力产业升级。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各地政府经常会设置高额的薪酬和安家补助,深圳的“孔雀计划”、上海的“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都已成为品牌,在海外人才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早已经是共识。

在地方都开启抢人大战的今天,知名企业家却对海归人才抱有如此莫须有的敌意,实在令人费解。且不论在海外深造之后即将回国的海外高校毕业生们听到这样的话会作何感想,那些早早选择归国的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听到这样的表态,恐怕会感到不被信任的寒心。

也正因此,在费解之外,董明珠的“间谍论”让人害怕。简单地将人才选择简化为“本土”与“海归”的二元对立,本质上是在有意制造社会割裂。当这样的撕裂公众情绪的行为,发生在一家国有企业的掌门人身上时,在国内可能会引发“寒蝉效应”,在海外可能还会让人怀疑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决心。

回到产业层来看,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按照智联招聘披露的数据,2024年海归求职者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78%,且多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董明珠的言论不仅是在破坏社会对多元化人才价值的共识,甚至可能导致我们失去未来前沿产业创新的关键机会和窗口期。

相比于对宏观和产业层面的影响,格力公司因为这样的人才政策而失去未来更多的发展和创新机会,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不能否认董明珠重视培养本土人才的价值,但一家企业和它的掌门人对人才是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还是预先埋下“有罪推定”,相信对于求职者的吸引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长期处于被怀疑的环境中,员工之间的信任度只会不断降低,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信息泄露源或“间谍”。这种不信任的文化氛围不利于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今年以来,很多本应该坚定地站在市场一侧的企业家们,似乎更加热衷非市场的话语体系,表现出了一些反市场的封闭和保守姿态。

当部分一流企业家开始言必称“资本家”“间谍”等充满了非市场色彩的言论,甚至试图通过道德绑架来抢占舆论高地,其背后折射的是当前企业发展环境中所面临的深层矛盾和焦虑。面对流量,企业容易陷入到非黑即白的舆论陷阱。但以“贴标签”对抗“贴标签”,反而加剧了舆论场的撕裂,最终又会反过来影响正常的商业生态。

在商则言商,本身也是对企业家最好的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是时候呼吁企业家们尽快回归到市场中来了。

###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