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控经济:中国市场和产权的命名及运行逻辑

文/吴思

一、市场案例:“三刀两补”

我先介绍一种很有特色的市场,请读者给这种市场取个名字。

2018年,中国大陆出版图书的品种约50万,达到历史峰值。官方认为重复出版严重,要进行“总量调控”。于是,2019年减少书号约10万,2020年又减5万,2021年计划再减5万,但各出版社叫苦,数量反弹,50万最后只砍到37万。

削减书号,导致黑市价格暴涨。民间书商原来四、五千元即可买到的书号,2021年涨到四万左右。原来在市场上打平手的书,加了这项成本要亏损了。市场供求被扭曲了。

我们看到,出版市场挨了政府一刀,大约砍掉四分之一。此外还有第二刀和第三刀。

第二刀指向敏感内容。

出版界有许多敏感地带,例如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选题,涉及党史、军史、民族、宗教和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的选题,总共十五类,属于重大选题,必须上报备案,未见批复不能出版。在权力大刀砍掉四分之一的市场版图上,又剜出来15个空洞。

第三刀砍向市场主体。

国务院规定:“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通讯社、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除了限制民间的投资者和出版者,还限制敏感作者。近些年来,市场禁入的作者黑名单越来越长。

在此三刀之外,还有“两补”:补贴特权主体和特权选题。补贴特权主体,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报刊。补贴特权选题,例如各种红色选题。

“三刀”之下,自由市场的规模缩小了,内容单调了,供给方身份单一了,市场因而残缺了。“两补”之下,原本的市场弱者崛起了,市场因而畸形了。

现在的理论问题是:这种市场应该叫什么市场?“三刀两补”是一个外号,请问学名?

二、产权案例:“两界多层”

前边说到“三刀两补”的第三刀砍向民营主体。如果民营主体想进出版领域赚钱,有什么办法吗?常见办法之一是:冒充国营主体,戴上“红帽子”护身。这方面有一个著名案例。

《中国经营报》和《精品购物指南》其实是民办报刊,合称“中经报联”,上世纪九十年代戴红帽子挂靠在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中经报联的来历是:1985年,王彦先生从政府辞职下海,个人投资5000元,创办《专业户经营报》,几经更名,改变挂靠单位,换婆婆,越做越大,1999年“中经报联”广告收入高达两亿,资产估值数亿。九十年代末期,报社因股份制改造发生内讧,告状信到了中宣部领导手里,领导要求查一查。

结果,新闻出版署、财政部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名发函,宣布报刊出版主体只能是全民所有制单位,私人投资视为借贷关系,按照同期银行利率还本付息,数万元就拿走了创办人15年的投资经营成果。官方撤销了王彦的社长职务,任命了新社长,主办单位社科院工经所鸠占鹊巢。

其实,这种处理方式还算温和的。在官家大刀砍出来的地盘上,对付冒名潜入者,历史传统是重刑加没收。例如,在官家专营的盐业里,未经许可的民间运销属于“私贩”,货物属于“私盐”,冒充合法身份属于“诡名”,明朝的处罚标准是“杖一百、徒三年、盐货入官”。

官民两界的大区分,已经体现了不平等待遇。在官家界内,不同单位的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待遇。

按照官方分类,《中国经营报》是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所谓公益三类,即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无财政拨款。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例如《人民日报》,财政差额拨款,亏损由政府补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例如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财政全额拨款。

于是,在三刀两补的出版市场上,产权呈现出两界多层的结构。有官界,有民界,官民两界内部还有不同等级。

“中经报联”案例,就是民间主体,戴上红帽子,冒充“公益三类事业单位”,“诡名”潜入了官家垄断的“三刀两补”出版市场,做大盈利后被强行驱离,然后昭告天下的故事。

三、中国特色市场、产权和经济体制的命名

现在我们根据上述案例讨论命名问题。

“三刀两补”市场是残缺市场,相关的产权主体也挨刀致残,残缺市场及残缺产权即是一种命名。反过来看,残缺部分是由权力制造或填补的,那么,权力市场和特权产权也是不错的命名。

不过,权力介入是有差等的,既有权力深度介入的市场和产权,也有权力不屑介入的市场和产权,例如利润微薄,无关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锅碗瓢盆市场。权力浓度从高到低,造就了高残市场、低残市场和常态市场。统称为“残缺市场”或“权力市场”,并不能描述这个连续体。

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的概念描述中国乡土社会:以自家为中心,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如同心圆展开,远近亲疏呈差序结构。套用此意,我们可以用“差序市场”和“差序产权”描述当代中国整体的市场和产权结构。

官控经济:中国市场和产权的命名及运行逻辑

从“三刀两补”市场和“两界多层”产权可以看出,中国的差序市场和差序产权具有品级特征。央企、地方国营、县级大集体的品级和特权是不一样的。民企和个体户没有官品,属于品外。但品外的编户齐民之下,还有贱民和走私犯,在官方看来,他们在黑市中的权利是负数,欠着刑罚。这种有官有民、品级鲜明的产权,不妨称为品级产权,这种市场,可以叫品级市场。有品级的资本,可谓品级资本,与此相应的就是品级老板——侯外庐先生就把中国传统的乡绅地主称为品级地主。

品级形态的市场和产权制度合为一体,呈现出什么形状?陶然和苏福兵两位教授在《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 一文中,给出了一个龟形结构。

乌龟的身子,即民营企业汇聚的下游制造业,作者称为“一类市场化竞争”领域。四只爪子,即残缺市场或权力市场,如官家垄断的金融、电讯、铁路、土地、能源和原材料市场等等。四只爪子好像四条管子,可以从民间抽取利益。借助这种结构,官家既可以调动民间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又可以从民企和占有土地的农民那里攫取税费之外的巨量财富,还可以造就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称呼这种由品级市场和品级产权构成的经济体制?

官方的叫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邓小平多次讲,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并没有搞清楚。引入搞不清楚的大概念,只能增加讨论难度。

“统制经济”的概念相对清楚一些。这个概念流行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用来描述国民党在大陆建立的经济体制,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金融、交通、工矿、能源等方面均由国家统制,只将民生消费领域向私人企业开放。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比较接近这种状态。

无论是统制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现代政治经济体制。但是,中国官家古往今来一直深度介入并管控经济,马克思曾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描述这个特征,我想打通历史和现实,用“官控经济”这个更一般化的概念统称古往今来的权力经济。

官控经济有不同的演变阶段。从先秦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工商食官”,到汉代强化的盐铁专营;从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到宋代官控金融的青苗法;从现代的统制经济和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后在统制经济范围内的进进退退,中国官家对产权和商权(即进出市场自由交易的权利)控制强度的调节不断,但始终处于源远流长的同一个谱系之中。

###

注:本文由FT中文网据《顶残:中国市场和产权的构造及逻辑》一书节选改编。